2008/12/17

習慣打假球


用「打假球」做關鍵字在Google查詢,可以發現「職棒打假球」、「奧運打假球」、「中華隊打假球」、「米迪亞打假球」、「中華職棒打假球」等。在這裡所想要討論的不是到底球賽有沒有人打假球,而是用「習慣打假球」來做一種比喻,檢討工作的態度問題;非關球賽。

不管是下棋、打牌或者是球員輪值,每一次出手都有策略的運作在其中,但是目標都是求勝。「假」的罪惡淵源不在於結果輸贏,而是在究竟是用求贏?還是無所求?甚至求輸的心態在參予。教練可以安排較弱的陣容上場對陣,讓好手養精蓄銳,專心打重要戰役,但是即便是較弱的陣容上陣,每次交手都還是要用求勝的心態去拼。球員的職責就是盡全力,而不是思考這場戰役用幾分力氣去打;這是態度的問題。身為一個運動員,盡全力是義務、而不是選項。

態度養成習慣,習慣決定實力

在ODM廠做設計最大的苦悶就是設計案做了常不量產,不研發、甚至腰斬;這是產業生態。久而久之,設計師很容易養成「打假球」的心態:反正最後又不一定開案,等真的要開案再認真做;凡事只求表面,沒有深度。或許你仔細推敲設計細節,最後案子不開,設計案還是擺在抽屜裡,跟草草敷衍的下場沒兩樣,但是長久下來,不同態度,設計師素質差異也大。

今年景氣不好,案子更是不輕易開。俗語說的好:學好不易,變壞簡單。設計師在這種氛圍下,「打假球」的風氣更盛。這陣子檢討設計細節的時候常會得到令人氣結的回應:我覺得這個案子不用考慮那麼多,反正RD也不會執行…、Leader說這個這次不用考慮這些…、這問題我沒打算考慮…、提個概念就好,等真的開案再來想…;這就是我所說的「習慣打假球」。習慣打假球常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正式來的時候只要認真就有專業水準。但依我的觀察,結果往往未如預期。在習慣輕忽的同時也喪失認真的條件;認真是靠累積的,不是說來就來。

球員練防守的時候,判斷、移位、飛身、擊球、翻滾、歸位一個環節也不馬虎,為的就是用積極的態度養成習慣,讓一切變成反射、變成本能。本能沒有正不正式上場的問題,只有發揮水準的差異。一旦習慣馬虎,必然減損水準。

打假球輕鬆沒壓力,但打久了受害的會是自己。許多人存著「保留實力」的心態,我納悶的是:實力留著打算什麼時候盡全力?真的還有實力可以發揮嗎?我不知道,或許當事人自己也不知道;可能只是圖個便宜行事。至於保留…只是給自己一個藉口吧!

習慣打假球的人普遍以為自己設計成果不周延是因為自己故意打假球,如果要正式來馬上就會很厲害。打假球變成習慣之後就只能打假球,只是自己不自知。

只能說…學壞很快…
以前要求畫魂、畫骨,現在皮也不畫了…畫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