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0

台北縣貢寮鄉靈鷲山無生道場

天眼門來這裡無關參山禮佛,只是要去宜蘭路過,帶Carol來看看這座感覺有點邪的道場。倒也不是說真的多邪,只是跟一般在台灣看到的閩南形式差異較大,不太習慣。光是入口大門那座天眼門就夠詭異,告示牌的意思是說:「天眼表智慧,即諸佛菩薩慈眼觀看眾生、守護眾生之意」,但我卻聯想到魔戒裡的場景。

多羅觀音觀音道場中央青銅製的「多羅觀音」立像,黑面金袍,面向太平洋,也是少見的觀音形象。通往觀音道場沿路的53座多羅觀音塔林更是有點「古墓奇兵」的感覺。多羅觀音塔林這一帶是有些陡峭的山壁,下面就是海,在這邊面海站久了會有種想跳下去的莫名意念產生;可能是我想太多了。

多年以前,來這裡通常是為了吹風看海。如今風與海變化不大,依然因著自然律而舞動,差別在於那時候人為的建物沒有現在多,海風跟心情的距離比較貼近,心情較易因著海風的聲與動流轉。
塔林豈看得透?心道法師閉關岩洞無所不在是誰把沙子倒在這裡!不知名寂靜有聲音、有表情,更有力量。寂靜有時因著環境而生:環境的寂靜易營造,但卻表象;內孕的寂靜無相,卻也深沉。這次到訪的人聲雜沓不知是緣於環境的紛擾,還是肇於內心的不平靜;我猜想後者原因居多。

羅漢佛塔觀海圓覺菩薩生活回到常軌之後,伴隨著的問題接踵而來;其實問題始終會來,只是非常軌的生活型態將這一切屏除在外。選擇跨入常軌等於重拾回頭路,或許唯有在常軌中尋找獨處的心境才能免於回得太過。其實,極端的人沒有苦痛,只有在交界處打擺的人最難過。

原刊載日期:2004/02/14

2009/07/28

台南縣鹽水鎮

鹽水鎮昔日瀕臨倒風港內海,因有通船之利,早有漢人及平埔族居住。自西元1621年顏思齊、鄭芝龍治臺時,大陸移民來此墾拓定居甚盛,為漢人在臺疆建立最古老的巿街之一,當時地名稱之為「大龜肉庄」,直至西元1668年才改稱為「大奎壁庄」。 當初為什麼叫「大龜肉」不得而知,不過「鹽水龜肉湯」倒是頗有名;這可真是道道地地的龜肉, 而不是像彰化貓鼠麵由其他典故而來唷!台灣人真的是幾乎什麼都吃。

很有故事的一面牆大奎壁庄東,南.西三面為順從河,急水溪支流分流圍繞境緣,使得地形有如一彎新月,所以又叫月津或月港;「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當中所稱的月津就是這裡。大奎壁南北各有一個港口,南方港口因為有帶鹽份的海水注入,至清朝中葉遂將大奎壁庄改以鹽水港。日據時代初期,在這裡設置鹽水廳,後改為臺南州新營郡鹽水街,光復後才改為鹽水鎮。鹽水鎮最有名的應該算是蜂炮,這次來的時間離峰炮施放還有一陣子,不為蜂炮。主要是因為前一天在旅館的有線電視上看到有關月津文史協會社區營造的報導,有點好奇,就順到過來一探究竟。

泉利打鐵舖「泉利打鐵舖」是第一站,位在橋南老街興隆橋入口處,老師傅李一男打鐵功夫承襲來自大陸福州歷代祖先,這打鐵舖已世傳五代百餘年,堪稱老店。打鐵師父很熱心,逢人就解說店裡那些有歷史的打鐵工具跟這打鐵舖,遊客也聽的入神,不過看得出大家對觀摩實做的興趣明顯勝過上課跟店裡的鐵器。大夥兒問他什麼時候打鐵,只聽他說:沒一定,想打的時候就打...根據我的判斷,他當時應該是「不太想」,所以我也就沒再堅持等下去。

「橋南咖啡」是月津文史協會於2003年在橋南老街開設的,店內牆上掛滿了鹽水港的老照片,提供咖啡餐飲,以及鹽水相關歷史文化資料的展示與販售。逛的人很多,但坐下來消費的較少,可能是因為會坐下來的人總是會坐上好一陣子,不同群的人要坐在同一個「包廂」內恐怕比較不習慣吧!

橋南老街橋南咖啡江西省寧岡縣茅坪村有個毛澤東同志舊居—八角樓,台灣省台南縣鹽水鎮也有座葉家八角樓;大陸的八角樓孕育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存在?」等著作,鹽水八角樓當年則是「葉連成商號」紅糖事業轉運站。

鹽水八角樓是西元1847年由葉開鴻先生及子葉瑞西(清朝同治時代五品文宮)、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費時十年才完工的。八角樓為雙層木造建築,屋頂呈八角狀,由十二支二十四尺的福杉支撐,由一樓直通二樓,木材全部用榫接方式接合。

八角樓原為三進二落的大厝,第一進在日本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市街改建時遭部份拆除,其餘在二次大戰期間被美軍炸毀。昭和十七年﹙西元1942年﹚日本人選定第三進八角樓為伏見宮貞愛親王紀念廣場,將第二進拆除。第三進雖然在二次大戰期間逃過一劫,但後來由於國民政府市區重劃把後花園改這成今日的郵局,目前所見的八角樓為當初的第三進。

到訪的時候適逢八角樓整修,有一面外圍搭著鷹架,不知道是誰出資的,但無論如何,希望有個好的古蹟維護成果,否則真是太可惜了。

來到這裡,意麵是一定要吃的,除了現煮現吃之外,路邊很多商家都擺著紙箱整箱整箱地在賣。另一個大排長龍的攤位是賣雞蛋糕的,製作過程跟日本淺草雷神寺旁的手工人形燒一樣,只是中間沒有包紅豆餡。由於是手工碳烤,所以烤出來的雞蛋糕有一襲碳燒的味道,酷嗆了!這還不算什麼,這白髮老闆更是有個性,不只堅持手工碳烤,而且還「嚴選」唷!有人要買他挑在旁邊有些焦掉的雞蛋糕他還堅持不賣咧!頗有「雞蛋糕鐵人」的風骨。
天主聖三你的包子好像不錯吃你會不會以為是講八仙過海?最後一定要介紹這個中國宮殿式的教堂—鹽水聖神堂。石獅子、祭天殿、聖母亭、香爐、甚至神主牌位,要不是插著十字架,你絕難想像這是天主教堂。

中華聖母亭裡有媽祖化身教堂也有神主牌信仰本土化的典範現在所看見的祭天殿是西元1986年由李少峰神父籌建的,裡裡外外的建築式樣跟牆上的圖騰真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宮殿式教堂」。所有聖經上的故事人物都換上東方古代人物面孔跟漢服,場景道具也真是徹底地漢化,看得出他真是拼了要信仰本土化。你仔細看一下最後晚餐那幅畫,你猜耶穌受難前吃什麼餐?答案是包子!哈哈!想不到吧!

再往上看,用三尊三胞胎的人像分執不同「法器」來呈現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也堪稱一絕。因為視覺張力強,特地拍了幾張照片貼上來跟各位朋友分享。

原刊載日期:2004/02/01

2009/07/27

我老了

上週五晚上參加了一場學學文創跟無印良品聯合主辦的日本設計大師講座,邀請深澤直人到場介紹他主張的「融入生活的設計」。Without thought, Nature的主張就User experience design來說,我個人頗為認同,也是在論使用性設計上所需要努力的目標。

他特別提到Nature這個字眼,他用這字眼並不是要闡述一般字面上的「大自然」意涵,而是要表達設計師應該思考形態、行為上「自然而然」、「想當然爾」的基本原型的想法。我覺得很多時候「設計師」會在潛意識裡抗拒這種意念而不自知,因為多數設技師會害怕自己的雕琢在「想當然爾」裡面消失,所以會想盡辦法去「做點什麼」,來宣示自己在設計過程中的存在。

間隔多年再參加這類設計師講座,坦白說,這個情境讓我有點不適應;不適應的不是講座內容,也不是講座場地設施,而是會場中這一群與會聽講的「有個性聽眾」。我猜想有八成以上是所謂的「年輕新銳設計師」、「生活時尚大師」、最起碼也是自己認為有品味的年輕人。套句對岸的用詞:這些人都是「自我感覺特好」的一群。

坐在位子上等講座開始的那一小時,我被淹沒在這個充斥個性服飾、行為、行頭、言語的氛圍裡,讓我感覺像當年穿著牛仔褲、運動鞋,背著相機腳架走在銀座時尚街頭的尷尬。曾經有人說,身為一個設計師,某天你發現自己開始對西門町街頭青少年的個性表現唸唸有詞時,表示你的心態脫勾了、老了。一旦老了,大概就只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做自己這一個年齡層的設計。

好吧!講這麼多,我只是要承認...我。老。了。

台南縣新化鎮老街

新化老街到新化完全是衝著這兒有一條「老街」而來。新化從前叫「大目降」,早期是平埔族群居地。「大目降」﹙TAVOCAN﹚在平埔族語的意思為「山林之地」。至於多早以前開始有這稱呼則不可考,只知清康熙年間在「台灣縣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名稱。「新化」的名稱則是因日據時代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台南州新化郡成立時,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故用「新化」為名;直到1946年後始改稱為「新化鎮」。

新化鎮老街分「東邊街」、「西邊街」,東西兩邊建築年代也不相同。最早是1921年由林茂己先生先在西邊街不惜鉅資請來匠師,拆掉原有的矮房子,蓋了第一幢漂亮別緻的巴洛克式洋房。 左右鄰居羨慕之餘紛紛起而仿效,成了當時所謂的「西洋樓」商店街。 1937年,日本政府以給予貸款方式,強制東邊街拆除並興建同一款式的洋房。西邊街建築內部材料以檜木為主,東邊街建築內部則大都是鋼筋水泥。
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晉發米穀商店新勝興布莊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新化老街鋼架撐起有故事的天空老街騎樓門牌台灣的老街雖沒走遍,但也去過不少,有一點覺得很納悶:老街只要一經過「社區振興」或是「美化工程」之後,路面似乎都變成地磚或花崗岩舖面,用以突顯「古意」與「文化息氣」。然而,大錢灑下去之後,規劃卻常常只做了半套;情境塑造與當地居民使用便利性沒有一併考量往往成了半調子。不知道別人感覺怎樣,我覺得車開在這樣的路面上很吵,車行速度快的時候更吵,兩旁的住戶經年累月地在這樣的噪音下不覺得吵嘛?再者,這樣的道路舖面一經重車輾壓很容易破裂,碎石對路邊行人或商家易造成安全問題。完整的規劃包含了相關配套措施,不是只有工程經費的問題。錢灑了問題就解決了嗎?未必,往往只是浪費。

原刊載日期:2004/02/01

2009/07/07

紙模型製作 1/3:小吳哥城 (Angkor Wat)


先前買了一堆中國民俗的紙模型明信片,花了好幾個週末把一個個好神公仔組起來,還沒時間拍照。前幾天同事推薦一個品質不錯的紙模型下載網站,找到小吳哥城的紙模型。2006年在柬埔寨買了一個石雕藝品,這個紙模型剛好可以放入家裡的展示櫃跟先前的石雕擺在一起,弄成一格柬埔寨主題區。

這組紙模型總共需要25張A4大小的紙張,390個組件,用黏貼方式組合。基地尺寸為36公分寬,42公分深,高度要等組好才知道。有貫徹到底的話再上傳成果。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鹿場


鹿場原本不叫這名字,以前因原住民久布斯社曾居住在這裡,所以叫「久布斯」,後來因為鹿場山區產鹿頗多,漢人入墾南庄時遂取名為鹿場。西元1902年,南庄爆發激烈的「南庄事件」,嘉興地區的賽夏族人聯絡五峰鄉的賽夏、泰雅兩族以及鹿場人起兵抗日,結果鹿場頭目當場在南庄戰歿,之後日警在鹿場山腳佈防,鹿場人驚慌逃入泰安鄉汶水溪上游。

仙境般的鹿場光復之後一度有不少人回到鹿場定居,一次地殼變動後,基於安全考量,居民全數遷往東河村,使鹿場再度成為人煙稀少的地方。中華汽車廣告才又把這裡變成新興的熱門旅遊點。

據說這一帶在冬春之際經常霧氣瀰漫,有如仙境一般,我們這次也給遇上了。原本打算在這裡夜宿,隔天再走森林步道,但近來新聞頻傳「虛擬民宿」:只有網站,沒有實體的詐騙案例,實在不敢在網路上預定客房,心想不是例假日應該不至於沒有房間,眼見為憑最有保障。沒想到這「仙境」平日真是人跡罕至,霧氣瀰漫外,很多民宿都沒有營業,加上天色漸暗,雖然夢幻,但總覺得毛毛的。

沒來得及找尋廣告中的美景,拍了這幾張濃霧中的林木就折返下山。要來這裡賞幽還是要呼朋引伴比較恰當;下回有機會多找些朋友避開假日來逛逛應該不錯。不過大家成家立業,加班的加班、留守帶小孩的帶小孩,想找這樣一起出遊的伴還真越來越不易。有時想到就在大家努力拼事業、拼家庭的時候,我卻到處悠哉,似乎太不上進。

原刊載日期:2004/01/30

苗栗縣南庄鄉


有一陣子常在電視上看到南庄的介紹,但是沒什麼深刻印象,據說很特別,所以這次排了行程到南庄一遊。

初到南庄有點小小的失望,似乎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就這樣隨意亂逛著,遠遠地看到一家賣桂花湯圓的商店,名為「桂花巷」,意外地遭遇如同從前逛新竹內灣時的好運氣;這桂花巷的江老闆簡直是「南庄通」,從南庄的過去到現在,巨細靡遺地為我們做了一次歷史照片搭配生動口述的南庄導覽。
江老闆的桂花巷行走中的歷史腳步日式和風建築—老郵局南庄一隅南庄大戲院街屋這中正路老街旁的「桂花巷」可不是因為處處桂花香而來。據老闆的說法,民國八十幾年的那個時期,附近一些公務員會在「公餘」相約到巷子裡的一家麵店酒敘,為了怕風紀察考,所以大家都以「桂花巷」為酒敘暗號,「桂花巷」於是就這樣流傳於這些與會的公務員之間。

西元2000年,南庄愛鄉協進會成立,據江老闆的說法,由他最早將「桂花巷」這個暗號訴諸於文字。愛鄉協進會從桂花巷、南庄老街出發,努力發掘、保存、推廣在地文化、產業特色,深入、專業的導覽服務,讓南庄老街漸漸成為遊客必訪焦點。
木頭人在洗衣坑虛應故事永昌宮街屋「復興中華文化、光復大陸國土」南庄鄉的開發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當時有廣東人到田美、獅山等地區開墾,為開發南庄地區的先頭部隊。當時賽夏族原住民各據一方,常與客家人發生衝突,時至今日,南庄鄉全鄉有3/4是客家人,少部份的賽夏族和泰雅族原住民僅保有部分山區部落,並多與客家人混居,抵擋不了漢化的趨勢,如今他們多能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昔日刀槍熠熠的歷史已成過往雲煙。

南庄鄉在日據時代林、礦業相當發達,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將近三萬人,街上酒家茶室十餘家,戲院也有三家,有別於一般山城的寧靜。西元1935年關山大地震,當時南庄受創嚴重,建物幾乎全倒,當時重建工作由日本人主導,改建成兩層樓木造日式建築;現在桂花巷口的中正路上仍保有木造日式建築。
水汴頭洗衣坑桂花巷麵店乃木坡說到戲院,我們特別去找了這傳說中碩果僅存的南庄大戲院。有名的不是佈告欄上面貼的的三輪、四輪電影海報,而是據說桃竹苗地區鄉間現在張貼的火辣牛肉場海報大多出自這家戲院;不只海報火辣,現場表演更是敢到極點。小道消息說舞台旁還特闢招待室專門按耐前來查緝的大人,真搞不清這些大人是來公務還是來舒活;以上純屬八卦,沒能親身體驗,無從查證。
蜿蜒小徑街屋騎樓蜿蜒小徑南庄橋方向的馬路旁有一個水汴頭,下方的圳面上鋪上整排的洗衣板,是全庄婦女集合交換情報的地方。江老闆說過去新嫁娘只要在這裡洗上一個星期,全村的情報差不多可了解個八、九成。「沒有比洗衣坑更好的洗衣機」這句話真是充分顯露了客家庄婦女勤儉的特性,只是不知道現在還保留幾分。

如果你也恰巧走近南庄國小,不妨留意一下牆上的宣導壁畫。南庄國小的宣導壁畫上至今還留著「復興中華文化、光復大陸國土」、「建設台灣厚植國力、收復失土解救同胞」的精神標語,是意識型態嘛?我想是沒預算好編吧!

坦白說,要逛完南庄花不到三十分鐘,但即便你再怎麼走,恐怕也看不到會讓你想駐足的景點。到訪這樣的地方若不是有當地人對歷史背景的詳細導覽,你恐怕很容易覺得白走一遭。

原刊載日期:200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