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9

台北市華山藝文特區


來到這裡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加上天空原本就陰陰的,所以照片色調也就普遍地暗了下來,不想再多加調整,保留拍照當時的狀態擺上來。

以前只知道光華商場附近有一塊長年用鐵圍籬區隔開來的「廢墟」,大概是公賣局的地方,沒去搞清楚這原本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後來偶爾在傳媒上看到有些發表會在「華山特區」舉辦,看起來調性蠻酷的,一直想找機會去看看,不過就是不知道這華山特區到底在哪,最主要的也是沒有很強烈的吸力讓我去搞清楚這件事。

一直到前一陣子「華山藝文特區疑似成為搖頭族樂園」的社會話題渲染開來,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華山藝文特區」就是常常經過的那片廢墟。這次帶著相機經過,也就順道進去一探究竟,看看這曾經因為藝術形式與社會道德議題相互衝擊的爭議地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華山藝文特區從前是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其中有一部份則是捷運新生地;華山藝文特區的規劃算是都市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一個案例。

酒廠創設於1916年,原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專產米酒、泡盛紅酒、葯酒、洋酒和酒精等。1922年,日據政府予以收買,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台灣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後來又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

台北都市發展後,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始終難以克服,加上所屬地段地價昂貴,公賣局遂於1987年將酒廠遷至台北縣林口。酒廠停產後,整棟大樓全部拆除,台北酒廠正式劃上句點。台北酒廠用地經過5年荒廢後,立法院於1992年將其圈定為新立法院用址,並公告為「機關預定用地」,然而立院遷址工程費用龐大,時至今日始終爭議未決。

1997年,藝術家們開始爭取這塊閒置空間,希望不僅能提供戲劇、美術、舞蹈、音樂、電影等藝文活動展演場地並且足夠舉辦各項國際性大型藝文活動。1998年,「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成立,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該區委託省文化處代管,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由省文化處手中接下實際負責特區營運管理之業務。

如今華山藝文特區對外租借四連棟、烏梅酒廠、果酒倉庫1樓、果酒排練場2樓、電影時代等場地,供作文化、藝術、人文、教育等活動之用。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在國內仍諸多限制與模糊地帶,諸如古蹟保存或歷史建物保存與再利用等相關法令規範仍有待修正。不只在華山藝文特區,其他諸如松山菸廠等閒置空間亦有待計劃性開發再利用。華山藝文特區只是個小小個案,希望未來能看見其他更多可大可久的活化計劃陸續推出。

燈光是空間的魔法師。白天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建物,到了晚上,經過燈光的陪襯,整個氣氛都烘托了出來。在台北街頭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燈光給了建物另一種生命,也給了觀者另一種視覺的體驗,就看你是否停下匆忙的腳步,用心去感受。

原刊載日期:2002/11/24

中和市鳥瞰—台北縣中和市南山福德宮


行經北二高中和路段時,很難不看見半山腰上那尊黃袍土地公像。從大家樂、六合彩到樂透,這裡始終是匯聚發財夢的地方。不過對於向來與橫財無緣的我來說,這倒是個看夜景的好景點。這次原本打算從傍晚拍到日落,看看這城市的變化,可惜時間一耽擱就錯過了。不過看夜景也就夠迷人了,只怪攝影技術太差,照片看起來的感覺總不若現場遠眺來得寬闊,大家看照片得要多幾分想像力,還請多多包涵。

南山福德宮位在中和市南勢角烘爐地山麓。1730年代中期,漳州府紹安縣人呂德進拓墾南勢角,以三塊石板砌成小廟。1952年由於奉祀者漸多,鄉內信士游興仁遂予以重修,但規模仍不大。1968年,進行大規模擴建,游興仁重修的廟保留其中,最初的石造小廟則保留在正殿之後。

在大家樂簽賭盛行時期,常聽人家說到烘爐地求明牌,本以為這裡拜的是財神爺,後來才知道是土地公轉行;連神明都得努力進修,你說培養第二專長重不重要?

要求發財夢還得要一點腳力;從停車場到福德宮之間大概有一千多階,平常不運動的人要一口氣走到上頭肯定要經歷一番掙扎。還好石階有點迂迴,沒辦法一眼望穿「攻頂」要爬多少台階;第一次來的人應該都是被一段一段「騙」上去的。

有人說,福德宮越夜越旺。棚架下的桌上滿是金紙、銀紙疊成的元寶祭品,旁邊的佈告欄上還貼著「三年內造就四個億萬富翁」的報導。商業無遠弗界,開店舖得爭取媒體曝光機會,一有傳媒報導就得要設法做剪報框裱起來,讓消費者知道這家店是有「口碑」的;「開廟」當然也要動點商業頭腦,多善用媒體。只不過我分不出這是土地公的旨意,還是廟公的主意...。

廟前有一尊比人略高的土地公像,型態樣式與山腰上的土地公巨像相仿,左手的金元寶上有一些零錢,據說摸摸這尊土地公會帶來財運,不少人拿著自己的硬幣跟土地公換,求個恭喜發財。我也依樣畫葫蘆,摸了摸土地公之後就近買了一張刮刮樂,果然還是「摃龜」;這種橫財還真不是木頭人遇得到的。

以看夜景來說,停車場就可以看得到,只不過視野不若福德宮前方看台來的廣闊,畢竟高度不同,付出的代價也不同。建議運動一下,爬上去看看,不為求財至少也運動健身。

另,停車場後方的平台牆上有許多幅雕功細緻的石刻壁畫,記載一些歷史故事,可以去考考自己看得出多少典故來;別擔心,這很近,不需要流汗!

原刊載日期:2003/02/09

2008/11/28

台北市1123農漁民遊行


這次到總統府前廣場,不是因為燈會,而是因為「1123 ─與農共生,全國農漁民團結自救大遊行」。

這遊行隊伍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比例的農漁民知道到底是為什麼上台北,不過看起來倒是一團和氣,沒有過度的激情。我想,除了某黨立委跟他們偉大的黨主席站在臺大醫院旁黨部前的宣傳車上,不顧病患的清休,高分貝地試圖對農漁民遊行「暖場」之外,這回政客們還算節制。老天保佑在野黨對群眾運動還不內行,否則這下子可能沒這麼簡單和平收場。

十幾萬人同時擠到一個區域內,很多問題都要解決。先別說別的,光是「內急」問題就夠傷腦筋了。在景福門周圍看到幾座流動廁所,可是遊行隊伍綿延那麼長,很多老人早就忍不住各自在路邊解禁,路邊的牆上一攤一攤的水痕,令人不知該做何感想。

農漁會信用部改革的問題在此不多做批判,僅以鏡頭寫下這個歷史事件,事實自有公允。談政治、談陰謀太沉重,我想,應該有很多小老百姓跟我一樣,不在意究竟哪個政黨執政,也不在意究竟是一中還是兩國,只要能好好過日子,怎樣都無所謂。國、民、親、新還有那些善於煽動群眾的媒體人們,饒了這小島上的小老百姓吧!我們只想好好活下去。

晚上看報導,某黨主席說,他看到農漁民這樣扶老攜幼的上街頭很難過,不但眼流淚而且心在淌血。又說:「這麼善良的農漁民都被逼的要上街頭,這是什麼樣的政府讓老百姓這麼痛苦?政府不只是要檢討,這是羞恥,政府要負起責任。」、「遊行隊伍很壯觀,但愈壯觀愈痛苦,你們看遊行的農漁民臉上有笑容嗎?」 奇怪?他眼裡的群眾似乎比較激情且悲情,我不知他在哪看到的;我既看不出也感受不到他什麼時候眼流淚心淌血,他這樣說,我不曉得是什麼意思;我想,參加的善良農民們應該也不太懂這些人的意思。

原刊載日期:2002/11/23

2008/11/26

手拉胚小品展示﹙二﹚


這批作品是今年年初的時候做的,原本一直放在手拉胚老師那邊等他有空窯的時候幫我燒,不過一拖就拖了好幾個月。可能是件數比較多,加上拉胚課也已經上完了,所以比較不願意免費服務吧。最後就另外找了一位專攻釉藥的陶藝家幫我代燒,當然,是得付出小小代價的;經濟不景氣,免費的事就變少了。

早期接觸這個陶藝家作品是大概五、六年前,看到了他一系列用噴畫方式上冷色系釉料所做的山水圖騰,當時覺得很有意境;後來慢慢接觸才認識他的其他窯變系列作品。簡單的說,他是屬於專攻釉藥不做胚體創作的陶藝家。一般偏向胚體創作的陶藝家在釉藥的表現上比較沒有那麼多樣化,他們通常會試出幾種釉藥表現方式,以固定的幾款基本釉藥去做創作;同樣是陶藝創作,這兩種陶藝家在創作的素材運用上是截然不同的。

這批作品的釉料上的比較厚,利用胚體以及不同釉藥配方彼此間的收縮率差異,做出纖細的釉烈效果。在顏色搭配上有許多是利用潑墨方式著色,表現自然流動的感覺。有幾件白底的作品在燒成後經過墨色滲染,結晶裂痕的紋路變的更為明顯,你可以仔細看變形鼎跟梨形縮口瓶兩件放大圖的白底部分,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痕跡。由於這一批作品在縮口部分的厚度普遍不夠,怕縮釉的時候造成胚體崩裂,所以他有很多很棒的釉藥配方我都沒辦法用,經過這次代燒,又多學到了一點寶貴經驗。

   梨形縮口瓶        雙層缽         變形鼎        陀形縮口瓶

做這些拉胚創作的時候正在練習做縮口,頸部稍為有出來了,只是還沒拉出長頸的作品。變形鼎是繼上次做了一件鼎之後,試圖將鼎的造型元素簡化,去除傳統圖騰以低限的方式來表現,感覺還不錯,不過耳部跟足部的相對位置沒有安置好,有點可惜。

雙層缽的拉胚技法算是當初跟老師A來的。雙層缽在中央下凹部分與外緣之間是空心的;拉胚的時候是倒過來將中央挖空,分成兩層來拉,內層拉中央下凹部分,外層則拉外緣造型,等到胚土到皮革硬度之後再翻轉過來修胚,而不是拆成內外兩次拉完再黏合起來。這在技巧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在觀念上卻是啟發許多,A到賺到。
   鏤空雙層缽      美人肩縮口瓶        紋文缽        球形縮口瓶

紋文缽當初是因為看了所謂「一刀流」的作品,所以就自己拿了一支鋸片磨成筆刀,挑了一件側面較平整的缽來玩玩。上頭刻的是草書的滿江紅,看著字帖臨摹的。不過由於當初是直接在沒上釉的土胚上刻,刻得深度本身就沒有很深,加上土胚擺太久表面都氧化了,要上釉得先磨掉氧化層,就這樣,燒完之後刻痕已經不太明顯,只能隱約看到「遺跡」。其實他們在做這種表現的時候是等上完底釉才動手刻的,只是當時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得燒,就管不了那麼多了,Just for fun!

忘了是在哪看到還是自己取的,我喜歡稱那種頂部較為平緩的縮口瓶叫「美人肩」。這件美人肩縮口瓶算是當時拉的比較大的作品,同樣是拉胚,拉不同份量的胚土所用的技巧跟施力方式也都不太相同,真要拉大或拉小都得經過一番苦練,目前我只能算是幼稚園程度。

這批代燒作品裡面挑了幾件釉色變化比較豐富有趣的作品,還有已經被「認養」的,做360度展示,過些時候再整理上來。這一兩個月朋友那邊應該也可以空出時間讓我試釉了,或許很快會有新的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

原刊載日期:200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