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7

新竹縣湖口老街


舊車站牌拱廊土角厝造訪過三峽、安平、西螺、大溪等地的老街,湖口老街算是截至目前為止街道牌樓立面保留最為完整的。然而,在這裡除了街道路面鋪上人行步道的磚面之外,卻不見其他老街商店林立、遊客攜嚷的嘈雜景象,街上的老人們依舊三五成群地在亭子腳閒話家常,絲毫不受街道上來往遊客的影響。遊客看牌樓、看居民,當地居民倒也看著街道上從四處而來的遊客;這裡有遊客的一日遊,也有當地居民每日每日的生活。

雙層街屋爰得其所單層街屋湖口自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經羅、陳、戴、葉、周、張等宗族的墾殖,不論是在清朝或日據時代,此地向來是地方行政中心。一直到西元188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新築鐵路,在大湖口街設站,大湖口商業因之更形昌盛,成為竹塹地區竹塹城之外,人口最密集的村庄。日據大正時期,大湖口商人拜經濟景氣之賜,迅速累積財富,因而在此廣設店面。儘管如此,湖口的商業活動始終侷限於地區性的小規模發展。西元1929年鐵路北移,湖口庄役場也於西元1936年遷至新湖口,大湖口街的商業機能因而急速沒落。

用瓦當外牆街屋湖口老街牌樓不如其他地方老街牌樓那般華麗,全數都是由紅磚砌成的樣式,大體上,形式同三峽、大溪等地的老街建築,皆屬於大正式立面建築。天主堂以後的建物屋頂較低矮,亭子腳也較狹窄;「吳半街」一帶的建物據說當年多為商家,屋頂較為高挑,樓高兩層,亭子腳也較寬闊。

初見這老街保存的完整程度時,不禁產生狐疑:為什麼別的老街都被居民拆的東一段、西一段的,為何此處沒有發生這種情形?是這裡的居民比較有歷史的使命感嗎?這答案顯然不具說服力。事後查了相關資料才知道,此處牌樓之所以保留的如此完整,一方面因為老街土地與建物分別屬於不同人所有,屋主面臨拆屋還地的壓力,地主則因無限期租約無法收回土地,兩相掣肘,街屋因而保留下來;另一方面也由於老街商業機能衰退,欠缺投資效益,因而得以保留原貌。

然而,老舊街屋漏水及結構安全始終是當地居民必須面對的問題。 據當地店家的說法,所有街屋除了牌樓立面之外,後方建物幾乎皆已翻修整建,如今已不復見當年的居家空間格局。適逢一家標榜當地文化藝術的茶坊前方建物準備翻修之際,進入參觀其屋頂及承樑結構。就當看的出神之際,店家老闆以為我們是對於屋頂的老舊有顧慮而不進入消費,特別出來告訴我們再兩個月之後他們的店會有「截然不同」的樣貌,言下之意就是再過一陣子我們就看不到這些建物原有的樣貌了;遊客偶一為之想看的跟當地居民朝夕相處想要的始終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湖口老街老街的另類風情爰得其所原刊載日期:2003/07/2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