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2

整頓積非成是的末梢神經


關於這次的消費券發放,政府高層發表聲明,台灣第一次發放消費券,在短時間之內,就發放了九成一的消費券,不論國內外均受好評,對相關單位應給予肯定。日本媒體甚至認為,發放消費券的執行過程,顯示台灣政府效率比麻生內閣高。目前看來消費券的發放跟台灣民間的創意發想相輔相成,短期內的確是讓國內的氣氛活絡不少。

消費券短少數量過大是目前新聞關注的焦點之一,為了有效降低短少金額,各發生短少的發放所正副主委這幾日皆被召回設法找出出入點。主要核對通知單與名冊圖章間的差異,看是否有發放卻未蓋章現象,藉此降低短少金額。但這之間大家似乎忘了一件事:消費券還沒發完,第二波稍後會在郵局發放。

這代表什麼意思?屆時郵局發放是根據這次清點的結果,針對未發的民眾處理。如果現在只查少不查多,屆時那些未領消費券卻被誤蓋了圖章的民眾還是會去領,現在多出來的消費券到時候還是要扣掉。如果現在輕忽這部份的查核,到時候還是會爆發出來。

很多媒體報導說這次短少的比例跟選務誤差比起來是差不多的,應給予肯定,但這些行政上的失誤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似乎沒有人去追究。對於報名參加勤務的人員向來只管制人數而輕忽資格查核,行前講習會缺席代簽到的陋習也習以為常。最嚴重的是對於怠忽職守(中途翹班、不遵照作業規定、無法勝任職務等)的工作人員,在當下沒有因應措施可以補正,在事後這些人也沒有透過什麼回報機制受到相應懲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利益(便宜行事)與代價(失誤懲處)沒有發生在同一個個體上時,這個體系就難以維持一個良好的平衡。

民眾的「盧」與「不耐」當然是許多場面混亂的導火線,但是在執行單位方面,不管是個人或是行政體系上也都存在脆弱與無管制狀態。這些問題沒有被確實檢討的話,這些失誤就會每年都「差不多」。執行力很關鍵:人員造冊也造了(但是資格不確實審核)、行前講習也辦了(但是允許缺席代簽)、正副主委與工作人員編制也編了(但是編制內外沒有約束力),什麼形式都具備了,但是樣樣沒有落實,形同虛設。

部長如果要扛責,我希望不是思考戀不戀棧職位或是要不要自己賠錢的問題,而是如何整頓那些積非成是的末梢神經,否則再多的部長也不夠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