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7

台南縣新化鎮老街

新化老街到新化完全是衝著這兒有一條「老街」而來。新化從前叫「大目降」,早期是平埔族群居地。「大目降」﹙TAVOCAN﹚在平埔族語的意思為「山林之地」。至於多早以前開始有這稱呼則不可考,只知清康熙年間在「台灣縣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名稱。「新化」的名稱則是因日據時代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台南州新化郡成立時,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故用「新化」為名;直到1946年後始改稱為「新化鎮」。

新化鎮老街分「東邊街」、「西邊街」,東西兩邊建築年代也不相同。最早是1921年由林茂己先生先在西邊街不惜鉅資請來匠師,拆掉原有的矮房子,蓋了第一幢漂亮別緻的巴洛克式洋房。 左右鄰居羨慕之餘紛紛起而仿效,成了當時所謂的「西洋樓」商店街。 1937年,日本政府以給予貸款方式,強制東邊街拆除並興建同一款式的洋房。西邊街建築內部材料以檜木為主,東邊街建築內部則大都是鋼筋水泥。
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晉發米穀商店新勝興布莊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新化老街新化老街鋼架撐起有故事的天空老街騎樓門牌台灣的老街雖沒走遍,但也去過不少,有一點覺得很納悶:老街只要一經過「社區振興」或是「美化工程」之後,路面似乎都變成地磚或花崗岩舖面,用以突顯「古意」與「文化息氣」。然而,大錢灑下去之後,規劃卻常常只做了半套;情境塑造與當地居民使用便利性沒有一併考量往往成了半調子。不知道別人感覺怎樣,我覺得車開在這樣的路面上很吵,車行速度快的時候更吵,兩旁的住戶經年累月地在這樣的噪音下不覺得吵嘛?再者,這樣的道路舖面一經重車輾壓很容易破裂,碎石對路邊行人或商家易造成安全問題。完整的規劃包含了相關配套措施,不是只有工程經費的問題。錢灑了問題就解決了嗎?未必,往往只是浪費。

原刊載日期:2004/02/0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