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起湖是一個湖光山色、煙波渺渺、飛鳥翩躚的人間天堂。風揚起時,波光嶙峋,閃爍著一湖的藍、白、綠;風靜佇時,夕陽餘暉,鏡映著滿城的五彩繽紛」你也這樣想嗎?如果是,你可能會有幾分失落感;翻遍了整個奮起湖你也找不到一片湖。


奮起湖三面環繞著摩天嶺、光崙山、大凍山,開口在西南邊,俯瞰是個狀似畚箕的盆地地形,閩南人稱盆地為「湖仔」,因此稱這裡為「畚箕湖仔」。據說當年故總統蔣經國先生巡視至此,覺得名稱不雅,就將其改為「奮起湖」。被他老人家這麼一改,難怪我怎麼也找不到「奮起湖」在哪裡;台灣很多地名的背後還真是有故事的。



奮起湖標高1405公尺,清代因盛產樟木,匯聚了大批伐木工人及商賈而繁榮。到了日據時代則因為阿里山森林鐵路在此設站,而成為沿線最繁榮的山產市集與伐木重鎮。1982年阿里山公路﹙也就是新中橫嘉義玉山段﹚開通後,奮起湖交通地位不如前,加上伐木業沒落,奮起湖也逐漸凋零。近年來地震、颱風頻繁,尤其 2001年桃芝颱風造成鄰近的豐山、來吉爆發土石流,更使得遊客裹足不前。為了振興經濟,當地居民結合各界舉辦一系列諸如「打造奮起湖老街 永續鐵道山城文化」、「高山森林報佳音」、「古道重整」的公關行銷活動,試圖以觀光造鎮。至今看來,功效頗著,但尚不至於如九份那般商業習氣充斥。


每當處身在這種有觀光氣息的舊城鎮時,我都會產生一種幻想:在這裡看到的居民是來上班的,工作內容就是要照著歷史的腳本來生活。打烊後可能大夥兒就關起店門,換下衣服,開著私家車,回到他們「真正」的住所;或許是在某處的獨棟現代化別墅;只留下這座歷史的空城等明天天亮開張。



至於我,既然在這裡,總得要跟著扮演下去。腳本上說,在這裡要早早回去休息,所以我也無暇去探索他們打烊之後究竟都到那兒去;這是個秘密。
原刊載日期:2002/1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