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6

手拉胚小品展示﹙二﹚


這批作品是今年年初的時候做的,原本一直放在手拉胚老師那邊等他有空窯的時候幫我燒,不過一拖就拖了好幾個月。可能是件數比較多,加上拉胚課也已經上完了,所以比較不願意免費服務吧。最後就另外找了一位專攻釉藥的陶藝家幫我代燒,當然,是得付出小小代價的;經濟不景氣,免費的事就變少了。

早期接觸這個陶藝家作品是大概五、六年前,看到了他一系列用噴畫方式上冷色系釉料所做的山水圖騰,當時覺得很有意境;後來慢慢接觸才認識他的其他窯變系列作品。簡單的說,他是屬於專攻釉藥不做胚體創作的陶藝家。一般偏向胚體創作的陶藝家在釉藥的表現上比較沒有那麼多樣化,他們通常會試出幾種釉藥表現方式,以固定的幾款基本釉藥去做創作;同樣是陶藝創作,這兩種陶藝家在創作的素材運用上是截然不同的。

這批作品的釉料上的比較厚,利用胚體以及不同釉藥配方彼此間的收縮率差異,做出纖細的釉烈效果。在顏色搭配上有許多是利用潑墨方式著色,表現自然流動的感覺。有幾件白底的作品在燒成後經過墨色滲染,結晶裂痕的紋路變的更為明顯,你可以仔細看變形鼎跟梨形縮口瓶兩件放大圖的白底部分,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痕跡。由於這一批作品在縮口部分的厚度普遍不夠,怕縮釉的時候造成胚體崩裂,所以他有很多很棒的釉藥配方我都沒辦法用,經過這次代燒,又多學到了一點寶貴經驗。

   梨形縮口瓶        雙層缽         變形鼎        陀形縮口瓶

做這些拉胚創作的時候正在練習做縮口,頸部稍為有出來了,只是還沒拉出長頸的作品。變形鼎是繼上次做了一件鼎之後,試圖將鼎的造型元素簡化,去除傳統圖騰以低限的方式來表現,感覺還不錯,不過耳部跟足部的相對位置沒有安置好,有點可惜。

雙層缽的拉胚技法算是當初跟老師A來的。雙層缽在中央下凹部分與外緣之間是空心的;拉胚的時候是倒過來將中央挖空,分成兩層來拉,內層拉中央下凹部分,外層則拉外緣造型,等到胚土到皮革硬度之後再翻轉過來修胚,而不是拆成內外兩次拉完再黏合起來。這在技巧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在觀念上卻是啟發許多,A到賺到。
   鏤空雙層缽      美人肩縮口瓶        紋文缽        球形縮口瓶

紋文缽當初是因為看了所謂「一刀流」的作品,所以就自己拿了一支鋸片磨成筆刀,挑了一件側面較平整的缽來玩玩。上頭刻的是草書的滿江紅,看著字帖臨摹的。不過由於當初是直接在沒上釉的土胚上刻,刻得深度本身就沒有很深,加上土胚擺太久表面都氧化了,要上釉得先磨掉氧化層,就這樣,燒完之後刻痕已經不太明顯,只能隱約看到「遺跡」。其實他們在做這種表現的時候是等上完底釉才動手刻的,只是當時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得燒,就管不了那麼多了,Just for fun!

忘了是在哪看到還是自己取的,我喜歡稱那種頂部較為平緩的縮口瓶叫「美人肩」。這件美人肩縮口瓶算是當時拉的比較大的作品,同樣是拉胚,拉不同份量的胚土所用的技巧跟施力方式也都不太相同,真要拉大或拉小都得經過一番苦練,目前我只能算是幼稚園程度。

這批代燒作品裡面挑了幾件釉色變化比較豐富有趣的作品,還有已經被「認養」的,做360度展示,過些時候再整理上來。這一兩個月朋友那邊應該也可以空出時間讓我試釉了,或許很快會有新的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

原刊載日期:2002/06/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