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9

台北市華山藝文特區


來到這裡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加上天空原本就陰陰的,所以照片色調也就普遍地暗了下來,不想再多加調整,保留拍照當時的狀態擺上來。

以前只知道光華商場附近有一塊長年用鐵圍籬區隔開來的「廢墟」,大概是公賣局的地方,沒去搞清楚這原本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後來偶爾在傳媒上看到有些發表會在「華山特區」舉辦,看起來調性蠻酷的,一直想找機會去看看,不過就是不知道這華山特區到底在哪,最主要的也是沒有很強烈的吸力讓我去搞清楚這件事。

一直到前一陣子「華山藝文特區疑似成為搖頭族樂園」的社會話題渲染開來,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華山藝文特區」就是常常經過的那片廢墟。這次帶著相機經過,也就順道進去一探究竟,看看這曾經因為藝術形式與社會道德議題相互衝擊的爭議地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華山藝文特區從前是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其中有一部份則是捷運新生地;華山藝文特區的規劃算是都市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一個案例。

酒廠創設於1916年,原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專產米酒、泡盛紅酒、葯酒、洋酒和酒精等。1922年,日據政府予以收買,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台灣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後來又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

台北都市發展後,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始終難以克服,加上所屬地段地價昂貴,公賣局遂於1987年將酒廠遷至台北縣林口。酒廠停產後,整棟大樓全部拆除,台北酒廠正式劃上句點。台北酒廠用地經過5年荒廢後,立法院於1992年將其圈定為新立法院用址,並公告為「機關預定用地」,然而立院遷址工程費用龐大,時至今日始終爭議未決。

1997年,藝術家們開始爭取這塊閒置空間,希望不僅能提供戲劇、美術、舞蹈、音樂、電影等藝文活動展演場地並且足夠舉辦各項國際性大型藝文活動。1998年,「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成立,自1999年起,公賣局將該區委託省文化處代管,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由省文化處手中接下實際負責特區營運管理之業務。

如今華山藝文特區對外租借四連棟、烏梅酒廠、果酒倉庫1樓、果酒排練場2樓、電影時代等場地,供作文化、藝術、人文、教育等活動之用。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在國內仍諸多限制與模糊地帶,諸如古蹟保存或歷史建物保存與再利用等相關法令規範仍有待修正。不只在華山藝文特區,其他諸如松山菸廠等閒置空間亦有待計劃性開發再利用。華山藝文特區只是個小小個案,希望未來能看見其他更多可大可久的活化計劃陸續推出。

燈光是空間的魔法師。白天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建物,到了晚上,經過燈光的陪襯,整個氣氛都烘托了出來。在台北街頭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燈光給了建物另一種生命,也給了觀者另一種視覺的體驗,就看你是否停下匆忙的腳步,用心去感受。

原刊載日期:2002/11/2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