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3

台北市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以前小時後都稱它為「中正廟」,裡面供奉一尊台灣皇帝,只不過這裡沒有香煙裊裊、焚燒紙錢,也不用添香油錢。後來中正紀念堂裡面已經不曾再進去,倒是在外面的園林小徑、廣場及兩廳留下許多成長的痕跡;那些史料總覺得是擺給老一輩的人以及外賓看的。

根據記載,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逝世,海內外同胞為表達敬意與追思,紛紛捐款要求政府建立中正紀念堂。1976年10月30日於現址破土興工,主體工程及園林於1980年3月31日完成,同年4月5日蔣中正逝世5週年紀念日正式開放參觀。至於第二期工程包括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及地下停車場,亦於 1987年全部竣工,並開始啟用營運。

印象中,在剛開放的那個年代,電視常常轉播蔣中正的生平功績以及中正紀念堂的興建經過,參觀人潮絡繹不絕,聽說小時後還曾在現在金山南路的地下道走失,這應該算是最早的淵源吧!還記得在學校寫作文,直接寫「蔣中正」會被改成「蔣公」,演講比賽提到「蔣公」沒停頓、立正會被扣分。

中正紀念堂堂高70公尺,堂頂為尖狀八角形,用寶藍琉璃瓦覆蓋;四周壁面則仿金字塔造形,以白色大理石砌成;再陪襯堂前的紅色如意圖騰花壇,藍、白、紅,象徵所謂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紀念堂內屋頂上一顆諾大的黨徽遮天更顯霸氣。還好現在台灣人沒有家國觀念,否則屆時搞個阿扁紀念堂,屋頂白十字鑲地瓜豈不遺笑萬年。

金黃色的重檐歇山式國家音樂廳在樣式上僅次於對望的重檐廡殿式國家劇院,在中國傳統建築樣式上皆屬頂級規格。兩廳樑枋皆採宋式彩繪方式:龍草和璽彩繪色調濃重華麗,格外彰顯帝王氣派;藍綠色系的旋子彩繪可以清楚看到一個整圓旋子和二個半圓旋子所構成的「一整兩破」典型圖騰。

每天早上9點跟下午5點紀念堂大廳的帶上下哨是重點節目,這次剛好被我逮個正著,拍了幾張照片作紀錄。三軍儀隊在某個程度上代表著男人體格、身材的一種肯定,就像一般人對空中小姐之於女人的認知。雖然常有人說:外表是膚淺的,但是沒了這層皮可能要打折不少。



中正紀念堂的廣場是有記憶的。1989年,對岸學生展開一場要求政府打擊貪污腐敗的運動,遭軍隊鎮壓告終,六四事件震撼全球。那時的中正紀念堂廣場擁入了大批知識份子,兩岸相互激盪。短短數周,可能是兩岸差距最小的一刻。當年高二,只記得台上學長、姊們義憤填膺、慷慨激昂。廣場兩旁,許多人褪下外衣,印上鮮紅的「歷史的傷口」歌詞。而我,當時並沒有熱情投入,卻在冷清的重慶南路街頭留連了整晚;非關民運。
廣場中的夜與重慶南路上的夜對比是鮮明的。同一座城市中,隔個幾條街,一邊慷慨激昂,一邊冷冷清清。從那時起,我才明白這世界是用思想來切分,而不是族群及地域。廣場上的男男女女各自為著許許多多不同的原因在夜裡聚集到這裡,我相信六四只是個誘因,真正的答案在更深的心底。

  「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而真理在心中,創痛在胸口,還要忍多久,還要沉默多久。
   如果熱淚可以洗淨塵埃,如果熱血可以換來自由,
   讓明天能記得今天的怒吼,讓世界都看到,歷史的傷口。 」

歌一次又一次反覆地播放,臉上掛著整夜沒睡的倦容等待黎明。早起運動的阿公、阿嬤搞不懂這群年輕人為何家裡有床不回去睡,就像我也不明白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餐風露宿、拎著睡袋等V6。我想,他們也有一段屬於他們那個世代的美麗與哀愁。

原刊登日期:2002/11/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