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天氣有一點陰,並不是非常適合攝影,不過既然為的是留下紀錄,所以也就不是非常在意天色了。








湖旁的一角,夏荷揭露了秋的訊息,雖然不若夏季時綠得沉,但赤褐的枯槁卻也別有一番秋季蕭瑟的味道。現在台灣社會已經沒有是非對錯、淡旺季之別,要尋找生活律動,別指望人多的地方,你只需儘管往自然的地方去,那裡沒有政黨輪替,也沒有經濟不景氣。
望月亭原本是台灣府城的北門樓。光緒十五年﹙1889年﹚,劉銘傳命人在台中設計監造正八邊形的台灣府城,當時規劃八門四樓,城門對應八卦方位名稱,分別通往當時的大戶人家,包括霧峰林家、太平吳家、林家等。兩年後因為劉內調,繼任的邵友濂以經費龐大難以籌措為由,終止築城,並將省會移到台北,台灣建府工作遂告終止;自古官字兩張口,百姓再怎麼應變都趕不上當官的意念轉變。




台中公園內有一座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所有,1983年自台中市東區遷建至中山公園內。建築結構體已換成鋼筋水泥,甚至鐘的旁邊還架起簡陋的H型鋼,僅外貌大致維持原有形式。更樓又稱鼓樓,以建築形式來看,下為門,上為樓,用以遠眺守望,並敲鑼擊鼓,以報時刻。
根據更樓旁的石碑上記載,光緒年間﹙1889年﹚台灣巡輔劉銘傳任命當時東大墩的首富吳鸞旂為總理,監督建府工程。吳為便於招待賓客,於今台中市東區大智路 30號興建了佔地千餘坪的私人公館,後人稱之為吳鸞旂公館,而這座更樓當時就興建在公館正門之上。公館後由吳之後嗣轉賣給顏欽賢國代。1951年顏姓國代將土地及公館半捐半售給台中市政府,用以作為興建孔廟之用地,後因土地不適宜蓋孔廟,土地又被標售出去,僅將更樓予以遷建至現址。




台中公園內尚留有一小部份台中神社遺址。大正元年﹙1912年﹚曾在此建立台中神舍,社內奉祀日本人的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能久親王等神位。次年升格為縣社。昭和17年﹙1942年﹚在現今孔廟及忠烈祠所在地興建國幣小社後,便將縣社拆除。神社的興建象徵著日本信仰藉著殖民政治而傳播,日本皇道思想也因而擴散延伸。
公園內最有趣的不是體育運動,不是搏奕,而是報六合彩明牌。只要你往人群匯集的地方湊過去,多半是有人拿著粉紅色的六合彩明牌在招攬。其實說穿了,這些所謂的算牌通常只不過是刪除出現機率較低的數字進行配對,儘管如此,依然魅力十足。



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這現象,總之我向來沒有偏財運,只有乖乖賺辛苦錢的份。
原刊載日期:2002/1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