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如同平溪支線鐵路,內灣支線鐵路也是因著林業及煤礦業的興起而興築的,最後亦因著績效不佳而日趨沒落。自1995年起,新竹縣政府結合民間力量,先是舉辦「內灣線的故事」,透過文史展示,促進地方的再認識;近年又透過「兩河文化協會」陸續推出內灣再造計畫,以鐵道文化、客家美食與櫻花部落為文化資產,開拓地方觀光事業。
當地居民表示,這兩、三年來,在政府及民間團體有計劃的再造計劃推行下,的確又重新帶入了一些人潮,而人潮通常也伴隨著錢潮。三、五成群的遊客循著旅遊雜誌的導引,來到這個地方,不知道再過幾年,這裡是否又會淪為另一個九份;以區域文化保存的角度來看,那將不是個好的方向;不過至少目前還不至於如此...。

除此之外,「在那河邊青草青」、「春秋茶室」、「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多桑」、「策馬入林」等電影也都在此取景拍攝,至今仍為當地居民所津津樂道。



當然,中央的經費補助也是不可或缺;中央補助的是皮,地方自發的是骨,缺一不可。內灣村三月的櫻花開的繽紛,老闆很得意的展示今年三月所以紀錄下來的櫻花美景。他說四月下旬差不多就有螢火蟲可以看了,歡迎大家再來。這種公關效果不是任何公關公司用錢可以促成的,我想是基於愛鄉愛土的一種驅力吧!
這次前往內灣村很幸運,老闆特地帶我們去參觀內灣戲院的內部;這在平時是不開放的。

到內灣村,野薑花肉粽、鮮奶麻糬、擂茶是一定要吃的。
野薑花肉粽當初是由范阿嬤根據兒時記憶所製作的,真正精華是在餡料:以野薑花的薑根切成碎末,和糯米、香菇、蝦米、油蔥、菜脯等材料一起混炒,最後用新鮮野薑花葉包成鮮綠色的粽子,氣味清香並帶著淡淡的薑辣,不像一般市面上包油飯的肉粽那麼油膩,而且體積較小,兩三口就吃完了,一顆15元。

擂茶基本上是將綠茶葉、芝麻、南瓜子、松子及花生等材料放在陶缽中,以擂棒「擂」製成黏稠狀後與沸水混合,再加以薑汁調勻,最後再加一些「米香」,增加飽食感。早期的擂茶是鹹口味的,因為當時擂茶是給林業工人喝的飲品,喝鹹的比較有體力。現在科技發達了,研磨的動作都交給了機器,所以我們只看到了泡好的成品。據說「擂」也是一門功夫,或許下次有機會再去別處見識見識。
山中傳奇的地下室及閣樓上有六間民宿可供遊客住宿,我們參觀了地下室的兩間。房內燈光昏黃,擺著舊式木床,搭著通透的布嫚,牆上及窗櫺上還掛了一些仕女圖及書畫,古早味十足。


內灣吊橋橫跨油羅溪,全長147公尺,寬2.6公尺,人車皆可通行,以前是內灣村的市街中心。過了吊橋就是「南窩山林」以及「南坪田園」,鄉間小路的兩側依然偶爾可見耕種,不過多數被蟲啃食殆盡,只剩葉梗。可能是農藥用的比較少的緣故,據說夏夜還可以看見螢火蟲穿梭其間。其實真要往山林裡去的話,還是開車來的方便一點,這次靠坐火車、步行,能逛的範圍有限。
最後還是回到新竹火車站轉車回台北。來的時候因為車班卡的緊,只在月台上趕支線火車,回家的乘車時刻比較鬆一點,就出車站到週邊逛逛,這才知道新竹車站也是蠻具特色的。
新竹火車站建於1913年,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火車大站,車站採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樣,同期的建築還有總統府、台北新公園等。當時為了讓車站中央鐘塔及入口玄關能與東門城相呼應,中央對稱軸偏移左方,而非左右對稱,此為新竹火車站特殊的一點。兩段急斜式的屋項上,狀似軍用頭盔的鐘塔猶自兀立,屋簷下對稱著兩款優美的拱形窗。入口處,渾厚的四方柱式與高大的希臘式山頭相互輝映。
比起東京火車站,新竹火車站的建築之美並不遜色,只是規模略有不同...。
原刊載時間:2002/04/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