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6

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


內灣村位於頭前溪上游的油羅溪畔,是新竹縣橫山鄉最東邊的村落,也是內灣支線鐵道的終點。早期日軍在現在的新竹空軍基地設立軍事基地,為了避免眷屬成為被轟炸的目標,因此將其眷屬遷移到近郊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內灣村。當時日軍在村落中大量種植櫻花,每到三、四月花季,落英繽紛,遂有「櫻花部落」的美名;爾後日軍撤離,櫻花部落也逐漸步入歷史。

就如同平溪支線鐵路,內灣支線鐵路也是因著林業及煤礦業的興起而興築的,最後亦因著績效不佳而日趨沒落。自1995年起,新竹縣政府結合民間力量,先是舉辦「內灣線的故事」,透過文史展示,促進地方的再認識;近年又透過「兩河文化協會」陸續推出內灣再造計畫,以鐵道文化、客家美食與櫻花部落為文化資產,開拓地方觀光事業。

當地居民表示,這兩、三年來,在政府及民間團體有計劃的再造計劃推行下,的確又重新帶入了一些人潮,而人潮通常也伴隨著錢潮。三、五成群的遊客循著旅遊雜誌的導引,來到這個地方,不知道再過幾年,這裡是否又會淪為另一個九份;以區域文化保存的角度來看,那將不是個好的方向;不過至少目前還不至於如此...。

內灣村在許多地方設立公共指標,說明每一項鄉土文物的背景資料,在這些公共指標的設計上,當地人用「大嬸婆」、「阿三哥」、「機器人」等作為鄉土民情的代言人。這些漫畫人物是台灣四、五十年代由本土漫畫家劉興欽先生所創作出來的,在當時漫畫是受到管制的,劉興欽從教育角度銓釋漫畫,賦予漫畫新意,成功地創造出一個鮮明活潑、十足本土化的漫畫世界,當地人引以為傲。劉興欽現在雖然旅居美國,但當地居民說,他還是常常不定期回到內灣村來。像左圖這種攀爬在電線桿上的機器人在內灣村總共有六個,分佈在內灣村的各個角落。

除此之外,「在那河邊青草青」、「春秋茶室」、「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多桑」、「策馬入林」等電影也都在此取景拍攝,至今仍為當地居民所津津樂道。

內灣村的街道保留了客家村的風貌,縱然持續推動區域振興,但目前還不至於充斥過多商業氣息。此外,雖說是老村落,屋舍多數看得出歷史斑剝的痕跡,但街道卻是相當的乾淨整潔,這點跟客家庄的形象倒是蠻符合的。以傳統建築形式來看,內灣村過去由於盛產林木,林業發達,因此當地建築多數以紅磚砌柱及構築房屋基礎,牆面、門窗、屋頂則以板材製作,再於屋頂覆蓋合板或日式文化瓦,形式簡樸而不繁複。

廣濟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供奉三官大帝、媽祖、義民爺、開漳聖王、註生娘娘、神農大帝。開漳聖王原為漳裔福佬人的信仰;早期開山大多拜祭義民爺;從事貿易或受福佬人影響者則接受媽祖的信仰;由廣濟宮如此地廣納眾神,不難感受到居民面對這塊土地時 ,如何因應著不同族裔人群共處的狀況而調整信仰形式及兼容的根性。 就廟宇建築來看,廣濟宮的飛簷上揚角度較一般廟宇上揚許多,也是內灣村建築僅有的一處華麗。

旅遊前做功課是很重要的,但是來到內灣村,就算你功課做的不夠也不打緊,到中正路上的建中藥局找老闆就對了。藥局的夫婦倆人都是極為熱心的解說員,只要是關於內灣村週邊的一切風土民情、史蹟文物,請教他們就對了。在藥局的對面陳列許許多多歷史照片,還有一張導覽地圖,當然最精采的還是老闆生動的導覽解說。從參觀路線到歷史背景,一點都不會錯過;你提的問題越多,老闆講解的也就越起勁。其實,區域振興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像這樣熱心的民間力量;一種發自內部自省的生命力。

當然,中央的經費補助也是不可或缺;中央補助的是皮,地方自發的是骨,缺一不可。內灣村三月的櫻花開的繽紛,老闆很得意的展示今年三月所以紀錄下來的櫻花美景。他說四月下旬差不多就有螢火蟲可以看了,歡迎大家再來。這種公關效果不是任何公關公司用錢可以促成的,我想是基於愛鄉愛土的一種驅力吧!

這次前往內灣村很幸運,老闆特地帶我們去參觀內灣戲院的內部;這在平時是不開放的。

內灣戲院啟用於1950年,大約是內灣鐵路通車不久,是一棟日式建築,屬於私人產業。當年主人楊盛泉為了迎合山林粗重勞動工人的休閒需要,出資興建內灣戲院,當時居民僅有一千餘人。當年建物是請竹東水泥師傅來建造,大跨距的屋架採用日式組合方式,現在仍保持相當完整的原初風貌,二樓木造閣樓也是古色古香的木作形式。舞台設計為迎合多功能用途,縱深較長,除了放映電影,這裡也上演過日本歌舞伎、歌仔戲,以及歌舞團的秀場演出。隨著村鎮的沒落,戲院也已荒廢多年,目前這座戲院由於主人債務問題已遭法院公告拍賣,或許下次前往此景已經不復存。

到內灣村,野薑花肉粽、鮮奶麻糬、擂茶是一定要吃的。

野薑花肉粽當初是由范阿嬤根據兒時記憶所製作的,真正精華是在餡料:以野薑花的薑根切成碎末,和糯米、香菇、蝦米、油蔥、菜脯等材料一起混炒,最後用新鮮野薑花葉包成鮮綠色的粽子,氣味清香並帶著淡淡的薑辣,不像一般市面上包油飯的肉粽那麼油膩,而且體積較小,兩三口就吃完了,一顆15元。

內灣戲院旁有一家小舖叫做「山中傳奇」,老闆是一個藝術家,店裡擺滿了他的石雕創作以及古董,除了提供民宿之外,最有名的還是他們的鮮奶麻糬。鮮奶麻糬有兩種吃法,乾式的麻糬沾花生粉,湯的則是浸泡在麥芽糖薑汁裡,和著硬花生一起吃。麻糬送上來的時候是一整團軟綿綿的,得用筷子剪成小塊才吃,質地很細軟,有種入口即化的感覺,吃起來跟一般的麻糬截然不同。各叫了一盤來品嚐,都是100元。

擂茶基本上是將綠茶葉、芝麻、南瓜子、松子及花生等材料放在陶缽中,以擂棒「擂」製成黏稠狀後與沸水混合,再加以薑汁調勻,最後再加一些「米香」,增加飽食感。早期的擂茶是鹹口味的,因為當時擂茶是給林業工人喝的飲品,喝鹹的比較有體力。現在科技發達了,研磨的動作都交給了機器,所以我們只看到了泡好的成品。據說「擂」也是一門功夫,或許下次有機會再去別處見識見識。

山中傳奇的地下室及閣樓上有六間民宿可供遊客住宿,我們參觀了地下室的兩間。房內燈光昏黃,擺著舊式木床,搭著通透的布嫚,牆上及窗櫺上還掛了一些仕女圖及書畫,古早味十足。

往內灣吊橋的方向走去,途中經過內灣國小,校門與校舍之間隔著一座鐵橋,校舍週邊與鄰近的住家並沒有明顯的藩籬區隔。小吃店的老闆娘說,鄉下的學校的學生畢竟還是不如城裡的小孩有競爭力,因為注重的不同。城裡的小孩注重的是什麼?我在都市裡長大,坦白說,我也不太清楚城裡注重什麼。各位老師、父母們,您們知道要給小孩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嗎?

內灣吊橋橫跨油羅溪,全長147公尺,寬2.6公尺,人車皆可通行,以前是內灣村的市街中心。過了吊橋就是「南窩山林」以及「南坪田園」,鄉間小路的兩側依然偶爾可見耕種,不過多數被蟲啃食殆盡,只剩葉梗。可能是農藥用的比較少的緣故,據說夏夜還可以看見螢火蟲穿梭其間。其實真要往山林裡去的話,還是開車來的方便一點,這次靠坐火車、步行,能逛的範圍有限。

最後還是回到新竹火車站轉車回台北。來的時候因為車班卡的緊,只在月台上趕支線火車,回家的乘車時刻比較鬆一點,就出車站到週邊逛逛,這才知道新竹車站也是蠻具特色的。

新竹火車站建於1913年,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火車大站,車站採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樣,同期的建築還有總統府、台北新公園等。當時為了讓車站中央鐘塔及入口玄關能與東門城相呼應,中央對稱軸偏移左方,而非左右對稱,此為新竹火車站特殊的一點。兩段急斜式的屋項上,狀似軍用頭盔的鐘塔猶自兀立,屋簷下對稱著兩款優美的拱形窗。入口處,渾厚的四方柱式與高大的希臘式山頭相互輝映。

比起東京火車站,新竹火車站的建築之美並不遜色,只是規模略有不同...。

原刊載時間:2002/04/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