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陪爸媽到中部看大弟剛裝潢的新房子,回程逛到老爸小時後的地盤—苗栗獅頭山。事過境遷,時過數十年後的現在,當老爸說這裡是他們小時候住的地方,那裡是哪個親戚住的地方時,完全無法想像,因為他說的有房子的地方早已經長草淹沒,有的根本連殘跡都已經沒有;大夥兒都出走了。唯一有的印象是相簿裡有一張我很小的時候回老厝在地上玩耍的黑白照片。雖然籍貫寫的是台灣苗栗,但是這地方對我來說卻只是個地名;每說到籍貫總有一種失根的感覺。






獅頭山上的廟宇眾多,大體上都是沿著天然巖穴興築的,其中以勸化堂最為出名,是獅頭山教界的主要代表。獅頭山的廟宇雖然不若大陸一些宗教聖地那般規模龐大,但也略有架勢了。





最不舒服的還是粗糙的西式中用:看看第三排右一那張照片,羅馬柱上頂著中式樑柱結構裝飾,真是非常不倫不類。這到底是廟宇的現代形式?還是隨遇而安的生活化體現?坦白說,看了我很困惑。人的住所會因為主人的品味而呈現截然不同的氣質,那麼神的住所體現的是神明的?是廟公的?還是信徒的氣質?
這地方似乎是老人與小童的集散地,年輕人總是出走的一群。沿途有坐在石階旁賣口香糖維生的老婦,也有活潑天真的商家小童纏著我表演打陀螺,要我幫他照相,我想他是對數位相機有一份新奇。



不知是什麼原因,從小就對傳統建築有一份莫名的喜好。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傳統建築的認識也稍有增加,因此也看的比較細微。然而,這些年來有種深刻的體悟:欣賞傳統美之餘,隨時得要準備承受那突如其來的「俗」,心臟不可不強,阿彌陀佛~~



原刊載日期:2002/07/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