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4

東部濱海公路


東部濱海公路﹙台11線﹚拓寬工程,在上個世紀末引發了永續工程與生態保育之間的激烈衝突。當年為開拓東部觀光事業的發展,擬將全線道路拓寬為12 米的標準雙車道,但因為台11線拓寬工程將廢土傾入海中,導致花東沿岸海域珊瑚遭活埋,連帶並毀壞整個珊瑚生態系魚蝦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各界環保團體和專家學者紛紛提出抗議,而許多政治人物及地方人士則是極力堅持。


回顧當年,各民間團體對粗造的施工品質以及未進行地質調查屢屢引發坍方等情事,認為台11線拓寬工程絕非單純為發展地方建設而進行之工程,其間涉及龐大利益與政府相關單位的嚴重失職,而要求停止拓寬工程。1999年立法院決議台11線應於環鏡影響評估通過後並向交通委員會聯席會報告同意始得動支。後續發展不知如何,感覺上,沿路好像都變寬了,就算是非例假日沿路的遊覽車還是絡繹不絕;至於珊瑚有沒有死掉、現在的花東沿岸生態人文是否異於往常,實在不得而知,只知道沿路上幾乎沒有商家,有的話也沒有生意。

花蓮石梯港、台東成功港是東部濱海公路上出海賞鯨的據點,去綠島、蘭嶼則是從富岡漁港出發。在知本溫泉區個各家旅館飯店都看得見賞鯨活動簡介,有專車到飯店接送,沒開車也很方便,反正這年頭有錢好辦事。



小野柳在台東市北方,是花東海岸最南端的風景點,因為海岸邊的奇岩怪石有如台灣北海岸「野柳」而得名。對我而言,這地方印象深刻的原因並不是在於它的奇石怪岩,而是大學時候曾經跟同學從台南出發,坐南迴鐵路玩台東一日遊。當時我們的交通工具就是雙腳跟搭便車;坐火車到台東市下車,搭便車到小野柳。有同學說小野柳到杉原海水浴場很近,建議用走的過去;大熱天正午時分,六、七個男生揮汗如雨,沿著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往北走,走到大家都快不行了還沒到,只聽當初提議的同學說:「快到了!快到了!拐個彎就到了!」



好不容易沿著海岸線拐了個彎,海水浴場還是不見蹤跡,正在大家都快要融化的時候,那同學指著對面遠方另一個突出的海岸喊著:「你們看!就在那邊!」哇勒!原來是拐個彎就「看到」了!真他老師地 @#$&!*%^!後來攔了一台載漁獲的小發財車,大家也管不了腥不腥、臭不臭,有便車可以搭就阿彌陀佛了。換做是現在這種治安狀況,六、七個男生要搭便車?想的美!

「水往上流」的奇觀原是都蘭當地農田灌溉用的溝渠土圳,溝渠中的水不像一般的水流向低處,反而緩緩往高處流,這跟車子會往上坡滑的道路情形雷同,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石雨傘位於成功北邊。有一座向東北方向伸出海岸,長達一公里的狹長岩岬,景觀獨特而壯麗。突岬之岩質屬大港口層之礫岩,因其間的鬆軟部分為波浪侵蝕而成藕斷絲連狀的海蝕岩岬。岩岬近岸處原有數支形狀如傘的海蝕岩柱,因而被稱為石雨傘,由於支柱受侵蝕之故已陸續斷落。如今石雨傘只剩一支。岸邊的人行步道不知是否是由於之前風災受損的緣故,整區都圍起來整修上保護漆,那支小雨傘是偷偷跑進去照的。

不只石雨傘周圍在整修,沿線很多地方也都圍著膠帶,像北迴歸線標塔就是其中之一。台灣有三座北迴歸線標塔:西部的北迴歸線標塔位在嘉義市,東部的則在花蓮海岸區的豐濱鄉及縱谷區的舞鶴。經過的時候周邊還在進行一些公共設施工程,目前還看不出在做什麼。

路上還看見一座蓋成船的模樣的教堂。據聖經記載,上帝為重新改造世界,下令信徒諾亞製造一艘龐大的歌斐木舟,在洪水到來時將地面上所有動植物,按類別雌雄各取一對接運到船上避難。我猜想這可能就是代表諾亞方舟吧!

以前看建築雜誌偶爾會看到台東沿海地區有一些有個性的建築介紹,這次特別注意了一下,果然讓我發現了兩棟蠻特別的房舍,可以看看最下方兩張照片。這兩棟是相鄰的,不知是否是同一個業主,建物外觀看起來是原始模板拆除後的痕跡,沒有做特別的修飾,有一棟外表還爬了綠藤。以材質來說,與週遭的地貌很協調;低限的造形與低限的材質出現在這樣的地方卻格外引人注意。可能之前也有許多遊客注意到了這兩棟建築,所以在入口處的木門旁屋主列了一張謝絕參觀訪問的告示排。





連續兩天走濱海公路,看慣了海景,臨時想往山的方向走,換換窗外風景。於是在花蓮豐濱的地方改走光豐公路﹙台11甲線﹚連接花東縱谷公路﹙台9線﹚,往山的方向靠近,反正最後都會到花蓮市。

由湛藍的海天一色到蔥綠的遠山綠野,山區的景色是另一種視覺饗宴,特別是在鄰近市鎮前的路段上鳥瞰感覺更棒。途中經過東華大學特別繞進去看了一下,不過由於時候已晚,並沒有進入校區內,只是開車在周圍繞。宿舍區是一棟棟斜頂的樓閣,這樣的建築群蓋在一片綠裡,感覺上很像山莊;這次算是探路,以後再做深度旅遊。

原刊載日期:2002/09/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