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6

教育失敗還是教改失敗


新聞片段一:「負責九十二年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招生作業的國立中央大學表示,今年大考招生名額,因為各大學申請、推甄入學及保送升學名額回流,錄取考生名額將超過八萬三千人,預估今年考試分發錄取率可能超過82%,將突破去年80.41% 的錄取率。 ...」

新聞片段二:「泛亞人力銀行調查企業如何看待選校與選系的問題的結果顯示, 52% 的受訪企業表示會先看『學校』,37% 的受訪企業先看『畢業科系』,...表示先看『學校』的企業中,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學校可反應人才素質』,其次是『科系無法反映專業、只好認學校』...」

新聞片段三:「反高學費行動聯盟等教改團體到總統府前陳情。...近年來,隨著國民所得下降、失業率節節高昇、勞動條件惡化和學費調漲,已經造成人民的負擔,形成一般人有『孩子金榜題名日,家長舉債度日時』的說法。...反高學費行動的主要訴求包括:反對高學費政策、反對教育商品化;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失業勞工子女學費全額補助。...」

新聞片段四:「『重建教育連線』發起人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認為,現今教改亂象溯本追源,最應該負責的是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當初是他以體制外的身分出了一堆教改的點子,現在卻置身事外。黃光國認為,當時李遠哲提出教改的理念與原則,迫使政府不得不執行,才使得現在出現一大堆的教改亂現象,他必須為當初的提出負最大的責任。...前教育部長吳京在一場前後任四位教育部長談教改的場合中,指當時李遠哲領導的『教改諮議報告書』和美國教改很相近,且只是『關著門自己做研究』。手中拿著教改諮議報告書,但是他的心已經涼了半截。... 」

教育事業大有學問,連專家們都各說各話,我自然是無從置喙。過去形容升學像在擠窄門,現在考不上的反而是異數,只要報考,想不上也難。以前大家詬病台灣的學店出來容易進去難,現在進出自如籌錢難。常常在想:如果現在升學的門還是一樣窄,會有今天這麼多抗議高學費負擔不起的聲音嗎?從沒聽過有人抗議重考補習的費用過高,或許是因為不適合走這條路的人重來過幾次之後就摸摸鼻子走人,另謀出路,沒機會遭受這「高學費」的「迫害」。

以前常聽長一輩的人說當年因為家境不好,所以放棄升學或是改讀師範、警校、軍校之類的故事。學費高低恐怕是一個相對關係,我不敢說現在學費算是高或低,我只是常在想,學費似乎不是一夕之間變高的,去讀書的學子或是送小孩進去讀的家長應該早就心裡有數,既然選擇這條路理當認份,背貸款將來努力清償就是了,要找誰抱怨?不管阿扁用投資來形容受教育是否恰當,做任何事原本就隱含成本概念,難不成你要去訂個雙B回家享受,然後再抗議車價太貴嗎?不過,這要看在台灣大夥兒是怎麼看大學教育。如果認為大學該走精英路線,那就當嚴格把關,控制入學人數,有效利用教育資源;如果認為大學是通才教育,那大家多繳一點稅,讓國民教育延長。

學費高低是一個議題,但另一個關鍵是選擇升學到底學了什麼?還是僅把升學當作一個免責的庇護所,有父母供生活費花用,不用自食其力,能拖就拖?老師不教、學生不學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弔詭,無論因果為何,「科系無法反映專業」卻漸漸成了一個事實。教書的怪諮議的出怪點子,諮議的怪權責單位不落實,權責單位怪諮議閉門造車,到頭來,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錯,卻看不出各自盡了什麼責,反正自己不盡責也是別人先錯,他人要負最大責任。在學校教書,什麼教不好,但踢皮球的身教卻特好;在學校讀書,什麼學不好,推諉塞責卻也不能再好。

是教育失敗還是教改失敗?

原刊載日期:2003/07/2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