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2

新竹縣北埔鄉


來到北埔,不去會會我們宗親的大宅院似乎有點白來了的感覺。

姜家的堂號「天水」是在漢朝時開始設有的郡名,在今天甘肅省通渭縣。天水堂是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屬於「一堂六橫」的建築形式﹙即是一座堂屋,六槓橫屋﹚,由於五品武秀才姜秀鑾身為金廣福墾戶之首,又擁有北埔大部分的地業,所以可比照他在九芎林老家而興建這樣大的宅院。



天水堂格局對稱,山門前圍有前埕,外觀色彩以黑、朱、金、白色為基調。由於是潮州式建築,屋脊曲線較緩和平穩,形勢穩定優美,不像閩式建築飛揚拔翹。屋脊上的剪黏做法精緻豐富,所呈現的圖案也別具意涵,比方說「瓜子」代表瓜瓞綿綿、子孫滿堂;「鳳梨」代表好運旺來。比較特別的是鳳梨,這原本是閩南人的象徵,放在客家人的宅院上暗示著北埔開墾時期閩南與客家族群相處融洽。

此外,由屋頂的燕尾脊還可以看出姜氏家族是一戶官宦人家:一般燕尾脊是絕少出現在平民百姓住宅的,姜秀巒在宅第興建之時有武狀元身分,身居五品官位,其孫子姜榮華也是七品官,有著這樣顯赫的身家,屋脊自然也就翹起來囉!

怎知傳到我這裡變成一介平民百姓,身居公寓大樓,沒有大宅院,只不過我家鐵門比天水堂來的堅固,是否是同系也還得查一下祖譜。



天水堂二房是姜氏家族於清光緒末年因人丁眾多而興建的另一座宅第,坐落於北埔鄉中正路6巷2號,是台灣極少見的「一堂八橫」式建築,在當時十分受人矚目。雖然目前因部份橫屋改建而不復見昔日的雄偉規模,但仍可想像出姜家在北埔的興旺家勢。天水堂二房背靠著秀鑾山,與環境十分協調,由於其歷經百年之後的古樸面貌,已成為北埔遊客參觀的重要景點。這裡比天水堂破敗些,不若大房維護的那樣完善,沒能進去,十分可惜。

姜阿新是姜秀巒的後代,為1930年代北埔極為出色的茶商。當年姜阿新的生意極為暢旺,遍及英、日各地,於是決定興建一棟洋樓作為自宅及招待賓客之用。姜阿新故宅為兩層樓西式建築,由1946年開始興建,歷時三年才興建完畢。建物外觀以石材為主,以斬石子與洗石子作為舖面,圍牆大塊石材當年採集自陽明山後搬運至新竹,可見當年屋主的雄厚財力。建築揉合西式洋房的格局,是中、西、日式形式合併的典範,整體感覺簡單而古典,以現今的角度來看依舊引領風騷。

除了外部形式之外,內部裝潢採多樣原木材料;烏心石木、檜木、樟木、櫸木交替採用,然而形式上卻穩重典雅,絲毫不顯紊亂。基於古蹟保護原則,內部禁止攝影,所以大家有興趣的話得親自去一趟,絕對值得一看。

姜阿新故宅現為金廣福基金會所擁有,期以老宅第的質樸氣氛與優雅情思,重塑當年閩、粵兩籍拓墾先民的意志與族群融合的精神,並為客籍人士典藏集體的生活記憶,作為策勵客家文化未來的新動力。

慈天宮主祀觀世音菩薩,原為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副祀三官大帝與三山國王。慈天宮從初創迄今,依據文獻記錄,經過多次興修,其中以姜秀鑾之長孫姜榮華於同治13年﹙西元1874﹚的大改建為主,增築兩廊與前殿,成為「兩殿兩廊兩橫屋」之格局。廟宇建築之用材用料及雕刻樸實莊嚴,廟埕廣場位於北埔老聚落之中心,街道巷弄幅軸匯集,廟會節慶時居民匯聚便捷,極有向心力,是當年基於拓墾需要而設計,饒富用心。

廟前的兩對龍柱雕供簡單,並無太多華麗的波濤裝飾,我喜歡這種早期龍柱式樣。比起近代機械雕刻的多層次雕工,這種龍柱單純許多。在這種簡單的形式下,觀賞的人更容易關注到龍的本體;門前的兩對龍,升天龍像花木蘭裡的木須龍,降地龍則兇煞許多。

這次去剛好遇到當地的澎風節,在廟前廣場有許多客家傳統民俗的表演,甚為熱鬧。

一整個下午逛下來,看盡了姜氏祖先當年的風華,再想想自己,感觸很深;真是愧對歷代祖先...。

原刊載日期:2002/07/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