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5

小孩不笨


前天打完球到朋友家看一部新加坡電影,片名叫「小孩不笨」﹙I Not Stupid﹚,去年上映的。這應該算是一部社會諷刺喜劇片,主要以三個後段班小學生以及他們的父母的觀點,探討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故事背景雖然在新加坡,可是我覺得即便是套在台灣也是很貼切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華語、閩南語、新加坡英語在片中互相交錯,「聽」這部電影反應得快一點,特別是新加坡英文,聽起來真是會抓狂。「Everything I do is for your own good」是片子裡的家長派最常出現的一句台詞,這種為人父母的想法在全世界可能都常聽到,在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只是,「一切都是為你好」這句話讓我常分不出來現在的父母養小孩跟養寵物有什麼不一樣。每天嚷著不要讓小孩輸在起跑點,下課後東補西補,到頭來似乎只為成就父母心中的樣板。很多人養寵物狗喜歡訓練牠聽口令做動作,我不懂站立走路跟拜拜對狗有什麼幫助,正如同我也不懂家裡從不講英語的父母逼著小孩去學英語寒喧是什麼心態。

影片裡諷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表面上強化數學、 英文、母語,但實際上只重數學、英文,忽略母語,台灣又何嘗不是?大家只在意小學英文什麼時候開始教比較好,至於所謂的「國文」,家長覺得不重要,因為英文、數學好代表聰明,而文史地理不好只算是懶而已,況且父母也覺得自己以前讀那些文史一點用都沒有,不用浪費時間在那上面,所以這種「懶」在家長看來,也是種聰明的表現。有一段情節諷刺的很好,一個學生描述自己的志願:「我的志願是當醫生,發明一種藥,一吃下去就變成洋人,再也不用學華文」,讚吧!只不過我不清楚變成洋人之後還要不要不讀文史。

廣告公司那部分的故事描述也很到味。「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在國內的設計圈似乎也是這樣上演的。洋人、洋墨水代表的是國際觀,我們要做的是全球化生意,當然得要有國際觀,所以徵設計師得要有外國留學經驗,最好是生在A國、長在B國、學在C國。當然,ABC都要是講洋文的國家。同樣一句話,老外講出來就是比較響亮有說服力,這是既定現況,不用抗議,也不用抱不平,你只要了解,安份守己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就好。

一個EM3﹙後段班﹚的學生,有才藝天份的人最後還是要到國外深造才有前途,留在國內就只能「淪落」到ITE﹙It's The End﹚。「越小出去讀書越好,念完以後別忘了回來」,獎學金制度栽培的不知道是哪一群的「精英」,我想,在這樣的制度下,後段班的學生還是得靠自己。家裡有辦法的人自己想辦法送出去灌洋墨水,沒辦法的人就留在國內自闢生路,加上極力推行英語為官方語,到英語系國家一般語言障礙較少,學有所成能不用回來何必回來?

精英制度對國家計劃性栽培人才應該會有成效,畢竟把國家大部分資源切給少數精英享用,在資源享用上理當充沛。李遠晢院長前一陣子講了一句名言:「學歷高不代表人品高」,這句話說的很好,很多時候學歷高反而人品低下。倘若社會教育一味偏重才能養成,忽略人格教育,培養出一堆自私自利的精英份子,對國家社會未必是件好事,弱肉強食的人吃人社會演變鐵定越演越烈。

小孩不笨,是誰笨?

原刊載日期:2003/06/1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