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8

屏東市孔廟


屏東市孔廟原本是屏東書院,原址在港西里阿猴街,前為講堂,後祀文昌帝君和先賢程子、周子;清嘉慶廿年(西元1815年)由鳳山知縣楚江吳性誠和阿猴歲貢生郭萃、林夢陽籌建,作為士子講學以及文人墨客考課的處所。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鄭贊祿曾經重修。

日據時期,日本人改書院為孔廟,所有書院財產捐作阿猴公學獎學基金,沒錢修繕管理,建築逐漸老朽。民國26年(西元1937年),為了實行都市計畫,遂將書院拆除移至現址。此時,日本東京帝大考古學家藤島彥治前來臺灣考察,曾說﹕「臺島雖不少文獻,而能依原形保存者,惟屏東書院與澎湖文石書院而已;若改建,必依舊形。」

同年孔廟依原樣貌招標遷建,民國28年(西元1939年)冬興建完成。主祀孔子,配祀顏、曾、思、孟四大賢及周子、二程子、張子、朱子五大儒。





民國六十六年,柯文福縣長編列預算,商請漢寶德教授研究修復工程。雖內政部規範古蹟維護需依原樣式修築,但漢寶德教授認為孔廟應有一定的體制,於是將廟堂前移四公尺,並將後殿改為崇聖祠,中堂改為大成殿,兩廂學舍改為兩廡,山門外加設一面照壁,上寫「九仞宮牆」﹙這部分有點納悶,雖然「九」代表數之極致,但一般好像都是寫「萬仞宮牆」﹚;即便如此,屏東孔廟與正統的孔廟體制仍相去甚遠。

修復工程歷時一年,於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完成竣工。如今時過多年,建物外貌已又呈現斑剝史跡,不過幸好民國六十六年的那次整建在工法、建材上沒有太過「現代化」,如今尚存一襲懷舊的風貌;民國六十幾年前後由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大量興建的孔廟有很多是混凝土建造的,雖然規模大且體制完整,但風味截然不同。台灣近年來的史蹟文物保存維護工作修一個毀一個,實在令人不敢領教。

一般孔廟的管理辦公室多設置在兩廡或是崇聖祠兩側,屏東市孔廟於民國六十六年的整修工程中在西廡左側增建一列房舍,以做管理及圖書閱覽之用,有別於其他的孔廟空間配當。就建築形式來看,屏東市孔廟還是比較像書院;沒有重檐歇山式屋頂的氣勢,也沒有屋脊上的繁複裝飾,整體感覺像傳統的南方建築。基本上我並沒有把它當作是廟來看,而是當作古厝來欣賞。

以標準孔廟的體制來看,屏東市孔廟的差異太大,在這裡也就不去做差異的比較,反正孔子不也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祭祀主要在於心,建築本體只是個精神匯集的載具,形式倒是次要;對我來說,我連儒不儒家都不在意,純粹欣賞而已。

台南市孔廟彰化市孔廟之後,這是第三間經過後有想留下一些紀錄的孔廟。至於那些鋼筋混凝土建造的現代工法、傳統樣式孔廟,未來可能挑幾間作為對照,這樣才能多少嗅出民國六十幾年那一陣子為了對抗對岸文化大革命的批孔風暴,台灣的國民政府對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到底做出了什麼樣成績。

原刊載日期:2002/09/1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