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據時期,日本人改書院為孔廟,所有書院財產捐作阿猴公學獎學基金,沒錢修繕管理,建築逐漸老朽。民國26年(西元1937年),為了實行都市計畫,遂將書院拆除移至現址。此時,日本東京帝大考古學家藤島彥治前來臺灣考察,曾說﹕「臺島雖不少文獻,而能依原形保存者,惟屏東書院與澎湖文石書院而已;若改建,必依舊形。」
同年孔廟依原樣貌招標遷建,民國28年(西元1939年)冬興建完成。主祀孔子,配祀顏、曾、思、孟四大賢及周子、二程子、張子、朱子五大儒。






民國六十六年,柯文福縣長編列預算,商請漢寶德教授研究修復工程。雖內政部規範古蹟維護需依原樣式修築,但漢寶德教授認為孔廟應有一定的體制,於是將廟堂前移四公尺,並將後殿改為崇聖祠,中堂改為大成殿,兩廂學舍改為兩廡,山門外加設一面照壁,上寫「九仞宮牆」﹙這部分有點納悶,雖然「九」代表數之極致,但一般好像都是寫「萬仞宮牆」﹚;即便如此,屏東孔廟與正統的孔廟體制仍相去甚遠。









繼台南市孔廟、彰化市孔廟之後,這是第三間經過後有想留下一些紀錄的孔廟。至於那些鋼筋混凝土建造的現代工法、傳統樣式孔廟,未來可能挑幾間作為對照,這樣才能多少嗅出民國六十幾年那一陣子為了對抗對岸文化大革命的批孔風暴,台灣的國民政府對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到底做出了什麼樣成績。
原刊載日期:2002/09/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