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山菸廠製菸工廠樓高二層,長約164公尺,寬約90公尺,在平面構成上為矩形。建物中央靠前方部分橫向貫穿,將矩形分割成一大一小二部份,較大的一區成為封閉式的中庭空間,鳥瞰形態類似「日」字,屬高日字型結構建築。捲菸生產線排列於矩形四周,走廊設置於靠中庭的一側。中庭為巴洛克式花園,平面構成採幾何分割,四個角落設直角三角形水池,中央設有噴泉,雖然現在雜草叢生,但仍不難想像當時的景緻。



2001年台北市政府通過松山菸廠為第99處市定古蹟,確認古蹟主體為松山菸廠內的辦公廳、製菸工廠、鍋爐房以及一至五號倉庫。不明白當局列為古蹟這個動作的意義為何,活用計劃時時在提,但在這裡似乎很難有「活」的感覺;除了樓頂上的室內籃球場有一群高中職球隊在練球之外,製菸廠房雜物散亂一地,好似遇到戰亂匆忙撤離一般。




據門口警衛表示,所謂的管制進入倒也不是絕對。要進入廠區可以申請,說明目的、參訪期間,再經過層層審核即可。這樣也好,在還沒訂定出個開放的周全管理辦法之前,還是擱著吧!雖然這種「無為而治」的處理方法很可惜,但任憑大自然的生命力如何在這裡經年累月地改變,也還不及任意開放後人們對這既有一切的破壞來得迅速、可怕。






「松山菸廠 園名晚香 工作勤且快 製品精又良
原料好 味芬芳
煙雲憑一息 眾口紛讚揚
文人助文思 武人添力量
交際場中皆歡暢 酒後茶餘補健康
增產報國傾銷遠洋 為我國家爭榮光」


在過去,許多戰功彪炳的將軍既尚武且崇文,槍桿子與書本並重;除了詞曲文采上的諸多成就外,光是他那近卅個國內外大學的學位,也夠令人汗顏了。可惜,文武兼備在這時代似乎早已經不流行。



列為古蹟的一至五號倉庫有著連續性的圓弧形拱廊、大跨距木構衍架以及立面山牆,屬於木架構磚造建物。其中,一號倉庫為獨棟建築,二到五號倉庫則為連棟。在拱廊的結構外部箍著幾何樣式的金屬支架,配合上圓弧形拱廊,視覺上感覺很特別;至於功用,我不是學這個的,無從得知。
倉庫與製菸工廠之間跨著大弧形的半透明天幕,微黃的陽光透過天幕滲透下來,鋪陳在滿地的乳白色鵝卵石上,感覺格外光明、溫暖。
為了方便原料進場及成品出貨,倉庫後方從頭至尾由鐵道串聯所有的庫房,並設置月台,以方便將菸廠產品運輸至基隆,銷售海外。在台北市鐵路尚未地下化之前,現在的市民大道路線是火車在行駛的,在當時菸廠的鐵道可以很快地與縱貫鐵路交會。
二、三號倉庫在2001年曾經舉辦過松山菸廠的第一次對外活動,當時舉辦的是「總統府的廣場改造計劃國際設計競圖」的評選發表。在那次的活動中,曾朝著舊建築再利用的角度做設計規劃,然而,再利用的經營是點、線、面的延伸,保管單位還需要多加努力。


曾經這裡是台北市區產業經濟的重要代表性地標,如今煙囪不再冒煙,鍋爐不再運轉,而這個代表的角色未來或許也將移交給更遠的那一座興建中的台北國際金融大樓。花持續在開,只是不確定花開之後台灣是否果真富貴。


蓮花池在松山菸廠東南方,池的中間佇著一座「中正亭」。建廠之初開挖了三座儲水消防池,如今僅剩一座,也就是現在的蓮花池。現在的蓮花池由於長年無人干擾,自成生態,中正亭立在池中央看起來反而礙眼。飛禽我是沒見到,不過,魚的蹤跡倒是不少。



最近在Google以「松山菸廠」為關鍵字找尋相關資料,看到的多數是千篇一律的巨蛋爭議以及政治口水戰。希望不久的將來,松山菸廠會是以更人文、更健康的題材曝光,那時候或許松山菸廠的意義將真的不再只是「曾經」。
原刊載日期:2002/1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