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我之前所謂典型的現代化孔廟:規模尺度宏大,建材新穎,形式仿古,遠看美輪美奐,近看細節處理卻較為粗糙。感覺最為突兀的是在雀替、斗拱等樑柱結構上;保留了木作的型態,但材質卻是鋼筋混凝土,甚至在柱子的處理上偶爾也出現羅馬柱頭接在樑柱結構上的中西合璧情形。其實這種現象在台灣近代廟宇出現頻繁,不足為奇,但是我個人覺得,許多民國60年代前後興建的孔廟皆強調遵循孔廟格式興築,在當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旗幟下,大興土木,孔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新建也好、改築也罷,翻製了表面的圖騰、樣式,但卻普遍忽視細節,似乎鮮明地反映台灣人的價值觀。






材料與形式一直是設計探討的話題,始終沒有定論,總之留待歷史去評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宜蘭市的孔廟在東廡的最前緣設有一座「節孝祠」,裡面放的都是些女性的牌位,大概七十來個,這在其他縣市孔廟從未看過。問當地駐守的管理員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管理員很熱心,雖然沒能解答我的疑問,但他找了一份宜蘭縣孔廟的文宣品給我做參考。



看了文宣發現原來大成殿屋頂也是有文章的:只有進士以上的縣份在屋頂才能設立藏經閣及通天筒;通天筒放詩書兩經,中間的藏經閣放易經。至於上面的梟鳥則代表孔子有教無類。
此外,照文宣上的說法,依清雍正二年六月所頒定的規定記載,所有孔廟的殿門廊廡皆倣效帝王宮殿的編制,用琉璃瓦黃頂綠緣。如此看來,先前看過的 台南市孔廟、彰化市孔廟、屏東市孔廟 等皆為黃瓦黃緣,好像宜蘭縣孔廟較考究些,不過台南市孔廟 在這之前就蓋了,既往不咎。
原刊載日期:2002/09/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